今年以来,A股市场强势反弹创下近4年来的新高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不少主动权益基金纷纷迎来回血势头。
但在2021年沪指3500点上下持续锁仓东方红资管产品三年的投资者,即便在今年A股市场强势反弹至最高的3888点,依然无法为投资者交出正回报。
截至2025年9月8日,东方红资管旗下共有16只基金成立以来仍处于负收益状态,其中有12只是三年期产品,占比市场的五分之一。它们大多已跨过锁仓期,亏损区间在-2.02%到-35.80%,表现最差的东方红启兴三年持有A,净值回撤-35.80%。
当初“三年持有期”基金被设计出来时,引导投资者克服短期化交易冲动,给予基金经理更稳定的资金池,从而通过长期配置兑现超额收益。持有期间,投资者牺牲了流动性,基金经理应该用时间换取价值增长。然而,现实与初衷出现了巨大落差。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单一基金经理的偶然失误,而是多个核心人物产品的普遍性问题。胡晓、周杨、高义、秦绪文等多位现任经理均牵涉其中,甚至包括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比如秦绪文管理的产品规模高达43.32亿元,长期回报仍显著落后沪深300。胡晓虽在2024年才开始独立管理,但加权回报也仅为21.88%,与指数相比差距明显。
这说明,东方红资管的问题不是某个经理的风格短期失灵,而是整体投研与市场环境错配,叠加风控乏力,导致“锁仓换回报”的承诺落空。
当前,成飞上任东方红资管总经理已接近半年,他还能否挽回三年期的投资者信心?
三年持有期产品大面积亏损
从全行业来看,目前仍有55只三年期基金自成立以来处于亏损状态,东方红资管独占12只,数量居首。这意味着,在制度“试验田”中,东方红资管的投资人承受了最大的阵痛。
投资者的困境在于,三年内失去了赎回灵活性,三年后却发现亏损依旧,流动性风险和机会成本全由自己承担,而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不必承担对等的损失。换言之,制度约束只锁住了投资者,而没有真正形成对基金公司的硬约束。
这种悖论背后,暴露的是制度设计与行业现实的错位,投资者的耐心被要求无限延长,但基金公司的能力与责任并没有同步增强。
财报亮眼,投资乏力
从母公司东方证券的财务报表来看,东方红资管依旧是集团的“利润引擎”。2025年上半年,东方证券实现营业收入80.01亿元,其中财富及资管业务贡献25.66亿元,占比超过三成,营业利润率接近30%。
规模层面,东方红资管截至6月底受托资产管理规模2338亿元,较去年底增长8%。其中公募基金1791亿元,占比超过七成,是核心收入来源。新品发行端也有亮点,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一度募资近20亿元,成为首批触顶结募的浮动费率基金,渠道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投资表现却严重拖了后腿。由周云管理的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截至9月8日录得7.07%回报,落后业绩基准4.15%,较沪深300更是差了近8个百分点。与同期成立的嘉实成长共赢(24.63%)、易方达成长进取(22.53%)、银华成长智选(10.90%)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这背后的矛盾是,盈利能力依旧强劲,但公募端的投资表现难以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长期如此,势必削弱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与公信力。
成飞能否肩起重任?
东方红资管曾是公募行业的传奇。凭借“封闭式产品+价值投资”模式,在陈光明、王国斌、任莉、林鹏等人的带领下,公司一度在规模与口碑上双丰收。然而,自2016年核心人物相继离开后,公司投研断层日益明显,风格僵化、策略落后,人才流失叠加市场切换,最终导致规模从高峰期大幅缩水。
张锋任期内,东方红资管的规模缩水超过千亿,业绩难以令人信服,昔日的“价值投资铁军”逐渐失去了市场号召力。2025年5月,新总经理成飞上任,被寄望于扭转颓势。
成飞是资管老将,曾在国泰君安和国信证券长期任职,深耕固收与新业务领域。但他能否带领东方红在权益端重拾竞争力,依旧是未知数。毕竟,东方红的短板不在渠道和固收,而在权益投研与人才体系的失衡。在费率改革、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东方红资管若无法快速修复权益投资的信誉,仅靠固收与渠道支撑,恐怕难以重返昔日荣光。
“三年持有期”本应是长期投资的实验田,如今却成为投资者的“深水区”。东方红资管集体性亏损的现状,说明制度设计与公司治理存在根本性问题。
对投资者而言,耐心不是无底洞。长期资金愿意等待,但等待的前提是回报可期。如果基金公司只依赖“锁仓”获取稳定资金,却无法以稳健回报回馈投资者,那么所谓的制度创新最终只会演变为信任危机。
新任总经理成飞能否重建东方红资管的权益信任股票配资开户手机版,将直接决定公司能否走出困局。
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